眩晕症是一种以自身或周围环境旋转、晃动感为主要特征的平衡功能障碍,常伴随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其发生通常与前庭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或全身性疾病有关,需及时明确病因。
眩晕症可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两大类。周围性眩晕多由内耳疾病引起,例如耳石症引起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表现为头部位置变化时短暂发作;梅尼埃病则与内耳淋巴液代谢异常相关,常伴耳鸣和听力下降。前庭神经炎可能由病毒感染导致突发剧烈眩晕。中枢性眩晕多与脑部病变有关,如脑干或小脑的缺血、出血、肿瘤等,这类眩晕往往伴随神经系统症状如言语不清、肢体麻木。此外,血压异常、贫血、焦虑症等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引发眩晕。
出现眩晕症状时应避免突然起身或转头,防止跌倒受伤。保持环境安静,可采取半卧位休息。若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头痛、视物重影、肢体无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耳鼻喉科和神经科的相关检查如眼震电图、头颅MRI等有助于明确病因,确诊后根据具体类型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