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基囊肿与牙源性角化囊肿并非同一疾病,但两者存在密切关联。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分类,始基囊肿曾被认为是牙源性角化囊肿的旧称,但随着病理学研究的深入,目前更倾向于将牙源性角化囊肿视为独立疾病。
1、定义差异
始基囊肿指在牙齿发育早期形成的囊肿,通常不含牙体组织,而牙源性角化囊肿具有特征性角化上皮衬里,可发生于颌骨任何部位。后者囊壁薄且易复发,生物学行为更具侵袭性。
2、病理特征
牙源性角化囊肿在显微镜下可见基底细胞层栅栏状排列及表面波浪状角化,这与始基囊肿的单纯立方上皮结构不同。免疫组化检测中,牙源性角化囊肿常显示PTCH1基因突变,与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相关。
3、诊断标准
现代病理诊断已不再使用始基囊肿作为独立病种,临床遇到类似病变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分析及基因检测进行鉴别。CBCT检查可见牙源性角化囊肿多呈多房性透射影,边缘呈扇形切迹。
若发现颌骨囊性病变,建议尽早就诊口腔颌面外科,通过穿刺活检、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治疗需根据病变范围选择刮治术或颌骨部分切除术,术后需长期随访监测复发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