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吸虫感染后可能出现腹痛、腹泻、肝区不适、皮肤瘙痒、黄疸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胆管炎或肝硬化。这些症状因感染程度和个体差异而不同,需结合具体检查结果判断。
1、腹痛
肝吸虫成虫寄生于肝胆管内,其活动及代谢产物会刺激胆管壁,导致上腹部或右上腹出现隐痛、胀痛。疼痛可能呈持续性或阵发性,尤其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
2、腹泻
虫体阻塞胆管会影响胆汁排泄,导致脂肪消化吸收障碍,患者常出现脂肪泻,粪便呈淡黄色、油腻状,可能伴有恶心、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
3、肝区不适
长期感染会导致肝内胆管纤维化,体检时可触及肝脏肿大,伴压痛感。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肝区叩击痛,严重者肝功能指标如ALT、AST会异常升高。
4、皮肤瘙痒
虫体代谢产物作为致敏原可引起过敏反应,表现为荨麻疹、皮肤瘙痒等症状,夜间或接触过敏原后可能加剧,部分患者伴随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5、胆管炎或肝硬化
反复感染可能造成胆管上皮增生、纤维化,进而诱发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出现高热、寒战。晚期病例可能出现门静脉高压、腹水等肝硬化表现。
若近期食用过生鱼片等高风险食物且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及时进行粪便虫卵检测或血清学检查。临床常用吡喹酮、阿苯达唑等驱虫药物治疗,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肝功能。日常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淡水鱼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