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温天气下应对暑气过重,一般可通过补充水分、合理饮食、物理降温、药物辅助、调整作息等方式缓解。具体需根据个人体质及症状严重程度选择合适方法,必要时及时就医。
1、补充水分
高温环境下人体出汗较多,易导致体液流失,引发脱水或电解质紊乱。建议每日饮用至少2000毫升温开水,可适当补充淡盐水或含钾、钠的电解质饮料,维持体内水盐平衡,避免因大量流汗引发头晕、乏力。
2、合理饮食
建议选择冬瓜、苦瓜、绿豆等清热解暑的食物,避免油腻辛辣食物加重脾胃负担。适当食用西瓜、黄瓜等含水量高的水果,既能补充维生素,又有助促进新陈代谢,缓解口干舌燥等暑热症状。
3、物理降温
使用空调将室温控制在26℃左右,避免冷风直吹。可用湿毛巾冷敷额头、颈部等大血管分布区域,或在手腕内侧涂抹清凉油。外出时佩戴遮阳帽、太阳镜,穿着浅色透气衣物,尽量减少正午时段户外活动。
4、药物辅助
出现头晕恶心等先兆中暑症状时,可遵医嘱使用十滴水、藿香正气口服液等解暑药物。若伴有发热,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退热药物,但不宜自行服用抗生素。
5、调整作息
建议午间适当安排30-60分钟午睡,避免熬夜导致免疫力下降。清晨和傍晚时段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并更换衣物,切忌锻炼后立即冲冷水澡。
出现持续高热(体温超过39℃)、意识模糊、抽搐等重症中暑表现时,应立即转移到阴凉处,用冰袋冷敷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同时拨打急救电话。日常可随身携带风油精、清凉喷雾等防暑用品,心血管疾病患者及老年人应特别注意避免高温时段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