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的中医辨证论治主要包括寒邪内阻、湿热壅滞、饮食停滞、气机郁滞以及瘀血内停等证型。需根据患者具体症状、体征进行针对性治疗,不可一概而论。
1、寒邪内阻
此类腹痛多因外感寒邪或过食生冷导致,表现为腹部冷痛、得温痛减。治疗以温中散寒为主,常用方剂如良附丸,可配合艾灸神阙、关元等穴位缓解症状。日常需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寒凉饮食。
2、湿热壅滞
常见腹部胀痛拒按、大便黏滞臭秽、舌红苔黄腻等症状。治疗宜清热利湿,方选大承气汤加减,辅以针刺足三里、天枢等穴位。此类患者需忌食辛辣油腻,保持二便通畅。
3、饮食停滞
多由暴饮暴食所致,症见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治当消食导滞,保和丸为常用方剂,可配合摩腹、捏脊等手法促进消化。饮食宜定时定量,避免过饱伤胃。
4、气机郁滞
常因情志不畅引发,表现为腹痛走窜、胁胀胸闷。治疗需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加减为主方,配合太冲、期门等穴位针灸。患者需调节情绪,适当进行八段锦等舒缓运动。
5、瘀血内停
症见腹痛如针刺、痛处固定拒按,舌质紫暗。治疗应活血化瘀,方用少腹逐瘀汤,可结合血海、膈俞等穴位刺络拔罐。此类证型需警惕器质性病变,建议完善检查。
腹痛的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不同证型对应不同理法方药。建议患者发病时记录疼痛性质、伴随症状及诱发因素,就诊时详细告知医师。若出现剧烈腹痛、持续不缓解或伴呕血便血等急症表现,需立即就医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