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以及心理社会因素等原因有关,需结合生物学和心理学机制综合分析。若存在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遗传因素
双相情感障碍具有家族聚集性,一级亲属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0倍。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CACNA1C、ANK3等基因可能影响神经细胞钙离子通道功能,进而导致情绪调节异常。但该疾病属于多基因遗传模式,并非单一基因决定。
2、神经递质失衡
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系统功能紊乱是核心发病机制。躁狂发作时多巴胺过度活跃,抑郁期则出现5-羟色胺水平下降。影像学研究显示患者前额叶皮层、杏仁核等脑区存在功能性连接异常,影响情绪认知调控。
3、心理社会因素
重大生活事件如失业、离异等应激源可诱发疾病发作,约60%患者在首次发病前经历高强度压力。童年期虐待、家庭功能失调等长期负面环境会通过表观遗传机制改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反应性,增加疾病易感性。
出现情绪剧烈波动、睡眠需求减少、过度消费等典型症状时,建议尽早就诊精神心理科。临床常采用碳酸锂、喹硫平、拉莫三嗪等心境稳定剂进行治疗,配合认知行为治疗可降低40%的复发风险。治疗期间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酒精刺激和过度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