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内陷是否严重需根据具体病因和症状判断。多数情况下,轻度的鼓膜内陷可能不会引起明显不适,但若伴随其他症状或持续加重,则需引起重视。
1、生理性因素
部分人群因咽鼓管短暂功能异常或气压变化(如乘坐飞机)可能出现轻度鼓膜内陷,通常无明显疼痛或听力下降,休息后多可自行恢复,一般不严重。
2、病理性因素
若由慢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或鼻咽部占位性病变(如腺样体肥大)导致,可能伴随耳闷、耳鸣、听力减退等症状。此时鼓膜内陷可能提示中耳通气障碍,需及时处理以防积液加重或继发感染。
3、并发症风险
长期未治疗的严重鼓膜内陷可能引发中耳粘连、鼓室硬化,甚至影响听骨链活动,导致传导性耳聋。若合并急性感染,可能出现耳痛、流脓等急性中耳炎表现,需立即干预。
建议出现持续性耳闷、听力下降或耳痛等症状时,及时至耳鼻喉科就诊。医生可能通过耳镜、声导抗测试或鼻咽部检查明确病因,并根据情况采取咽鼓管吹张、药物治疗(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或手术治疗。日常应避免用力擤鼻,保持鼻腔通畅,乘坐飞机时可做吞咽动作缓解耳部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