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补气类中药或中成药进行调理,常用药物包括黄芪、党参、白术以及四君子丸、补中益气丸、玉屏风散等,需结合具体证型选择。
1、黄芪
黄芪味甘性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的功效,适用于脾气虚弱引起的食少便溏、肺气虚导致的咳嗽气短以及表虚自汗等症状。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黄芪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气虚体质。
2、党参
党参可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多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食欲不振、体倦乏力,以及肺气亏虚引起的气短心悸。其含有的党参多糖成分具有调节胃肠功能和抗疲劳作用,但阴虚火旺者需慎用。
3、白术
白术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对于脾气虚导致的腹胀泄泻、痰饮水肿效果显著。研究表明白术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消化功能,常与茯苓、山药等配伍使用。
4、四君子丸
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主治脾胃气虚证,表现为面色萎黄、语声低微、气短乏力。该方为补气基础方,需饭前服用以增强药效,感冒发热期间应暂停使用。
5、补中益气丸
含黄芪、党参、柴胡等成分,适用于中气下陷引起的内脏下垂、久泻脱肛,以及气虚发热证。服用期间需忌食生冷,高血压患者需监测血压变化。
6、玉屏风散
由黄芪、白术、防风构成,针对表虚不固的自汗恶风症状,可增强卫表防御能力。临床常用于反复感冒、过敏性鼻炎等免疫相关疾病,但外感风邪者不宜单独使用。
气虚患者用药需注意三点原则:首先应经中医师辨证分型,区分肺气虚、脾气虚或心气虚等不同证候;其次中成药需严格按照说明书剂量服用,避免与浓茶、萝卜同食;再者慢性病患者需定期复诊调整用药方案。日常可配合八段锦、艾灸关元穴等非药物疗法,饮食宜多食山药、莲子等健脾食材,忌食生冷油腻。若服药两周症状无改善或出现上火现象,应及时就诊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