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萎缩是否能治愈通常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轻度胃萎缩经过规范治疗可能改善,但若伴随肠化生或异型增生,通常无法完全逆转,需控制病情进展。
1、轻度胃萎缩
早期胃萎缩多由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诱发。此时胃黏膜腺体减少程度较轻,若及时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遵医嘱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胶体果胶铋胶囊、阿莫西林胶囊等药物,配合低盐低脂饮食,部分患者的胃黏膜可能逐渐修复。
2、重度胃萎缩
当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超过三分之二,特别是出现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时,胃黏膜结构已发生不可逆改变。此时治疗重点在于延缓病情进展,常用药物包括替普瑞酮胶囊、复方消化酶胶囊等,同时需定期进行胃镜及病理学检查。
3、伴随癌变
若胃萎缩已进展至胃癌阶段,需根据肿瘤分期选择内镜下切除、外科手术或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此时治愈率与肿瘤恶性程度和发现时机密切相关。
建议确诊胃萎缩的患者每1-2年进行胃镜复查,日常避免腌制、熏烤类食物,严格戒烟限酒。出现上腹痛加重、消瘦、黑便等症状时需及时就诊,由消化科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