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和赤芍均来源于芍药科植物,但加工方式不同,因此在功效作用上有一定区别。白芍一般具有养血调经、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等功效;赤芍则主要发挥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泄肝火等作用。
1、养血调经
白芍味酸,入肝经,中医认为其能收敛肝阴、滋养肝血,常用于改善肝血不足引起的月经量少、经期延迟等问题。对于气血虚弱导致的经期不调,白芍常与熟地黄、当归等配伍使用。
2、柔肝止痛
白芍可通过柔肝缓急来缓解疼痛,对于肝气不舒引起的胁肋胀痛、腹部痉挛性疼痛有一定效果。临床常用于治疗肝脾不和导致的脘腹疼痛、四肢挛急等症状。
3、平抑肝阳
白芍能抑制肝阳上亢,改善因肝阳上扰引起的头晕目眩、耳鸣等症状,常与钩藤、石决明等平肝潜阳药物共同使用。
4、清热凉血
赤芍性偏寒凉,具有清热凉血的功效,适用于温热病邪入血分引起的斑疹、吐血、衄血等症状,常与生地黄、牡丹皮等清热凉血药配伍。
5、散瘀止痛
赤芍擅长活血散瘀,可改善血热瘀滞导致的痛经、跌打损伤肿痛等。其活血作用强于白芍,常与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联合应用。
白芍与赤芍均需在中医辨证指导下使用。白芍偏于补血敛阴,适合血虚体质者;赤芍偏于清热散瘀,适合血热或血瘀体质者。两者不可随意替换使用,具体用药需根据患者体质和症状进行选择,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