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炎通常由病原体感染、宫腔手术操作、卫生不良等原因导致,可能与性生活、医源性因素、个人护理不当等有关。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具体原因后进行治疗。
1、病原体感染
附件炎多由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体感染引起。例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可通过性接触传播,经阴道上行感染至输卵管及卵巢;而大肠埃希菌等需氧菌及厌氧菌可能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扩散至盆腔。患者常伴有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需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盐酸多西环素片、甲硝唑片等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2、宫腔手术操作
人工流产术、刮宫术、宫腔镜检查等操作可能因器械消毒不彻底或术中损伤黏膜,导致细菌侵入宫腔并蔓延至附件区域。此类患者可能出现术后持续性下腹隐痛、异常出血,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奇霉素片、奥硝唑胶囊等药物,并配合热敷缓解症状。
3、卫生不良
经期使用不洁卫生巾、长时间不更换护垫、性生活前后未清洁等因素,可能促使外阴细菌滋生并逆行感染。日常需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选择棉质透气内裤,避免坐浴及频繁使用阴道冲洗液,以防破坏正常菌群平衡。
若患者出现明显下腹坠痛、发热或异常阴道排液,建议及时到妇科就诊,完善分泌物培养、超声等检查。治疗期间需避免性生活,严格遵医嘱足量、足疗程用药,防止炎症反复发作或转为慢性盆腔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