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确诊一般需要进行粪便常规、血常规、结肠镜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病原学检测等,具体需结合临床表现由医生综合判断。
1、粪便常规
通过检测粪便中的白细胞、红细胞、潜血等指标,可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肠道炎症或感染。若发现白细胞异常增多,可能提示细菌性肠炎;潜血阳性则可能与溃疡性肠炎有关。
2、血常规
血液检查可反映全身炎症反应情况,如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常提示细菌感染,C反应蛋白和血沉升高说明存在急性炎症反应。贫血或血小板异常可能见于慢性肠炎或溃疡性结肠炎。
3、结肠镜检查
通过内镜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等病变,可明确炎症范围及严重程度。检查时通常会进行黏膜活检,病理学分析能鉴别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特异性肠炎。
4、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或CT可评估肠壁增厚、肠管扩张及腹腔淋巴结肿大情况,适用于无法耐受内镜检查的患者。对于小肠病变,胶囊内镜或磁共振小肠成像能更清晰显示病变特征。
5、病原学检测
针对感染性肠炎,需进行粪便细菌培养、寄生虫卵检测或病毒抗原筛查。核酸检测技术(如PCR)能快速识别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病原体,有助于明确感染类型。
确诊肠炎需根据病情选择相应检查组合,部分患者可能还需进行电解质检测或免疫学指标分析。检查前需遵医嘱禁食或清洁肠道,急性期患者应避免盲目使用止泻药物,及时就医规范治疗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