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性灶是医学影像学检查中常见的描述性术语,通常指内部充满液体或半固体物质的囊状结构,囊壁多为薄层组织。这种病灶可出现在多个器官,常见于肝脏、肾脏、卵巢等部位,其形成可能与先天发育、感染或退行性变等因素有关。
1、影像学描述
囊性灶在超声、CT或MRI等检查中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内部密度均匀。囊壁厚度一般小于3mm,若出现囊壁增厚、分隔或钙化等特征,常提示病变性质需进一步鉴别,如复杂性囊肿或囊腺瘤可能。
2、常见部位
肝脏囊性灶多为单纯性囊肿,直径通常小于3cm且无临床症状。肾脏囊性灶分为Bosniak分级I-IV型,其中I型为良性单纯囊肿。卵巢囊性灶需关注囊内回声,纯液性暗区多为滤泡囊肿,混合性回声需排除巧克力囊肿或囊腺瘤。
3、形成原因
先天性因素约占60%,如多囊肝、多囊肾等遗传性疾病。后天性因素包括寄生虫感染(如肝包虫病)、创伤后血肿液化、慢性炎症导致的组织坏死液化等。甲状腺、乳腺等器官的囊性灶可能与腺体导管阻塞引发的分泌物潴留有关。
发现囊性灶后需结合病灶大小、生长速度及伴随症状综合评估。直径小于5cm且无血流信号的稳定性病灶可定期随访,若出现压迫症状、短期内体积倍增或影像学恶性征象(如乳头状突起),应及时进行增强扫描或穿刺活检明确性质。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囊肿破裂,并按医嘱完成复查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