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早产儿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由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引起。该病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和呼吸衰竭为主要表现,需及时干预以防严重并发症。
1.病因
早产是主要病因,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胎儿肺表面活性物质在孕晚期开始合成,早产儿肺发育不成熟导致该物质分泌不足,使肺泡表面张力增高引发肺不张。此外,妊娠期糖尿病、围产期窒息、多胎妊娠等因素也可能诱发。
2.临床表现
多在出生后4-6小时出现呼吸急促(大于60次/分)、鼻翼煽动、吸气性三凹征等典型症状。听诊可闻及细湿啰音,严重者出现发绀甚至呼吸暂停。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未经治疗者24-48小时达高峰。
3.诊断方法
结合早产史和临床表现可初步判断。胸部X线显示双肺透亮度减低,呈毛玻璃样改变伴支气管充气征。实验室检查可见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升高,肺成熟度检测显示卵磷脂/鞘磷脂比值小于2。
4.治疗方案
包括保暖箱监护、氧疗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可通过气管插管术给药,临床常用猪肺磷脂等制剂。严重病例需机械通气支持,同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动脉导管未闭等并发症。
5.预后管理
经规范治疗存活率可达85%以上,但超早产儿可能出现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后遗症。出院后需定期随访肺功能,进行神经行为发育评估,早产儿生后28天内需限制探视以防感染。
患儿出现呼吸窘迫表现时应立即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家长需配合医护进行袋鼠式护理等干预。喂养需采用微量肠内营养结合静脉补液,注意维持适宜环境湿度。出院后按医嘱使用维生素AD制剂,按时完成计划免疫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