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患精神疾病的原因

李侃 精神科 主任医师

江西省精神病医院 三甲

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通常涉及遗传、环境、脑部结构异常、心理因素以及药物滥用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这些因素可能单独或共同导致个体出现精神症状,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1、遗传因素

部分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与遗传密切相关。研究表明,一级亲属中存在相关疾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显著升高。基因可能通过影响神经递质代谢、突触功能等途径参与疾病发生,但遗传并非唯一决定因素,需结合环境共同作用。

2、环境因素

童年创伤、家庭关系紧张、长期社会压力等不良环境刺激是重要诱因。例如遭受虐待、校园暴力等应激事件可能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工作或经济压力过大可能诱发焦虑症或抑郁症。这类环境因素可能通过改变大脑应激反应系统功能,导致情绪调节异常。

3、脑部结构异常

影像学研究显示,部分患者存在前额叶、海马等脑区体积改变,或神经递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系统失衡。这种异常可能影响认知功能和情绪调控,如抑郁症患者常出现前额叶-边缘系统连接异常,导致持续情绪低落。

4、心理因素

特定人格特质如神经质、完美主义倾向可能增加患病风险。长期采用消极应对方式(如压抑情绪、逃避问题)易导致心理压力累积,进而发展为适应障碍或焦虑障碍。认知行为理论认为,负性思维模式会维持精神症状。

5、药物滥用

长期使用成瘾性物质或酒精可能直接损伤神经系统。这些物质会干扰多巴胺等递质释放,造成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器质性精神障碍,且戒断后可能出现持续性认知功能损害。

若出现持续情绪异常、认知功能下降或行为改变等症状,建议及时到精神心理科就诊。专业医生会通过心理评估、实验室检查等手段明确诊断,制定包含药物治疗(如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心理干预等综合治疗方案。早期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症状,改善社会功能,患者应避免自行用药或轻信偏方。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