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局部粗大伴疼痛通常需要进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皮肤活检以及病原学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并制定治疗方案。
1.体格检查
医生会通过视诊和触诊观察局部皮肤是否有红肿、硬结、皮温升高等表现,评估病变范围及压痛程度,初步判断炎症、感染或肿瘤的可能性。
2.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检查、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检测,可帮助判断是否存在细菌或病毒感染。若白细胞计数升高或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常提示细菌感染;病毒性感染可能伴随淋巴细胞增多。
3.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显示皮下组织增厚、脓肿或肿物结构,适用于评估脂肪层或腺体病变。若怀疑深部组织受累或肿瘤,可能需进行MRI或CT扫描,明确病变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4.皮肤活检
通过局部麻醉后取少量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可鉴别良恶性肿瘤、肉芽肿性疾病或特异性感染。例如,若活检发现异型细胞,需警惕皮肤癌;结核病性肉芽肿则提示结核病感染。
5.病原学检查
若怀疑真菌、细菌或病毒感染,可采集皮损处分泌物进行培养或PCR检测。例如,细菌培养可明确致病菌种类及药敏结果,指导抗生素选择;真菌镜检有助于诊断癣菌感染。
建议患者及时到皮肤科就诊,根据医生建议完善相关检查。避免自行挤压或处理病变部位,以防感染扩散或加重组织损伤。检查结果需由专业医生综合评估,制定针对性治疗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