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作为常见的调味品,在抗菌方面具有一定效果,其功效主要来源于酸性成分及多酚类物质。一般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破坏细菌结构、抗真菌感染、减少病毒活性以及协同增强抗菌效果等作用。
1.抑制细菌生长
醋中的乙酸成分可降低环境pH值,破坏细菌生存所需的弱碱性环境。研究显示5%-8%浓度的醋溶液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具有显著抑制效果,适合用于食品加工环节的辅助抑菌。
2.破坏细菌结构
乙酸分子具有较强渗透性,能穿透细菌细胞膜,导致胞内蛋白质变性失活。体外实验发现,10%醋酸溶液作用30分钟可使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破裂,菌体裂解率达85%以上。
3.抗真菌感染
醋对白假丝酵母菌、曲霉菌等真菌孢子具有抑制作用。其酸性环境可干扰真菌细胞膜的麦角固醇合成,临床常用于辅助处理足癣等浅表真菌感染,但需稀释至3%-5%浓度避免皮肤刺激。
4.减少病毒活性
醋中的多酚类物质可通过破坏病毒包膜结构抑制其活性。实验室研究表明,苹果醋对甲型流感病毒H1N1的灭活率可达60%-70%,但实际应用时需考虑接触时间和浓度配比。
5.协同增强抗菌效果
与食盐、高温处理等方式联合使用时,醋能产生协同抗菌作用。例如醋腌食品在盐分和酸度共同作用下,可使李斯特菌等耐酸菌的灭活时间缩短50%左右。
使用醋进行环境或物品消毒时,建议选用5%-10%浓度的白醋溶液,作用时间不少于10分钟。需注意高浓度醋酸可能腐蚀金属器具,且不能替代专业消毒剂用于医疗器械灭菌。若出现严重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抗感染治疗。
科普文章,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