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胆总管结石形成与胆道感染有关吗

王远 外科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胆总管结石的形成可能与胆道感染、胆汁淤积、胆道结构异常以及寄生虫感染等因素有关。胆道感染是其中较为常见的诱因之一,但具体病因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综合判断。

1.胆道感染

胆道发生细菌感染后,炎性分泌物、坏死脱落的细胞组织可能成为结石形成的核心。感染还会导致胆汁成分改变,如胆盐浓度降低、胆固醇过饱和,促进胆色素或胆固醇结晶析出,最终形成结石。患者可能伴随发热、黄疸、右上腹疼痛等症状,一般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片、左氧氟沙星片、阿莫西林胶囊等抗生素控制感染。

2.胆汁淤积

长期胆汁排泄不畅可能导致胆汁中胆固醇、胆红素等成分沉积。胆总管下端狭窄、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等情况均可引起淤积,此时胆汁流速减缓,固体成分更易聚集形成结石。这种情况可能需要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消炎利胆片等利胆药物,或采用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解除梗阻。

3.胆道结构异常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胆管术后狭窄等解剖结构异常,可能造成胆汁引流不畅或反复炎症,增加结石形成风险。此类患者可能出现反复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需根据病情选择胆管成形术、胆肠吻合术等外科治疗。

4.寄生虫感染

蛔虫等寄生虫钻入胆道后,其尸体或虫卵可作为结石形成的核心,同时寄生虫活动可能继发细菌感染。这种情况需遵医嘱使用阿苯达唑片、甲硝唑片等驱虫药,并结合解痉止痛药物如消旋山莨菪碱片缓解胆绞痛。

若出现持续性腹痛、皮肤巩膜黄疸、寒战高热等症状,建议及时到肝胆外科就诊。通过腹部超声检查、MRCP(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等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需根据结石大小、位置及并发症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切忌自行服用排石药物以免引发胆管梗阻加重。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