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称为“坏胆固醇”主要与其结构特点、促进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疾病关联等因素有关。这种胆固醇在体内水平过高时,可能对心血管系统造成危害。
1.结构特点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颗粒较小且密度较低,容易穿透血管内皮进入血管壁。当血液中浓度过高时,其携带的胆固醇更容易滞留在血管内皮下,形成沉积物,逐渐积累成脂质斑块。
2.促进动脉硬化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血管壁内易被氧化修饰,引发炎症反应。巨噬细胞会吞噬氧化后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形成泡沫细胞,导致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加血管狭窄或堵塞的风险。
3.心血管疾病关联
长期高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显示,血液中该指标每升高1mmol/L,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约20%,其数值与血管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日常需注意控制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适当增加膳食纤维和Omega-3脂肪酸的摄取。建议定期进行血脂检测,对于已存在高脂血症或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药物或生活方式干预调控血脂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