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与具体病因有关。若是普通感冒或轻微感染引起,一般3-5天可能自行缓解;但若是结核病、慢性炎症或免疫性疾病等,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且需治疗干预。
低热的持续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低热,如普通感冒,患者体温多在38℃以下,伴随鼻塞、咽痛等症状,通常通过休息、补液等支持治疗即可在1周内恢复。细菌感染如尿路感染导致的低热,若未及时使用抗生素,可能反复发热超过7天,甚至发展为肾盂肾炎。结核病引起的长期低热较为特殊,体温常波动在37.5℃-38℃之间,伴随夜间盗汗、消瘦,未经规范抗结核病治疗可能持续数月。
若低热超过2周未退,或出现体重下降、关节肿痛、皮疹等症状,需警惕风湿免疫性疾病或恶性肿瘤的可能。这类疾病引起的发热不会自行消失,必须通过血液检查、影像学等手段明确诊断。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能出现持续低热伴面部蝶形红斑,需用羟氯喹等免疫抑制剂治疗。
出现低热建议每日监测体温变化,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若3天内体温未降至正常,或伴有咳嗽加重、尿频尿急等特定症状,应及时到感染科或呼吸科就诊。治疗期间避免自行服用退烧药掩盖病情,需在医生指导下完善C反应蛋白、病原体检测等检查,针对病因进行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