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质检查通常包括钾、钠、氯、钙、镁、磷等项目的检测,这些指标可帮助评估体内电解质平衡状态及器官功能。
1.钾
钾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内,参与维持神经肌肉兴奋性和心肌正常活动。血钾过高可能导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过低则会引起乏力、肠麻痹。检查时需注意避免溶血影响结果准确性。
2.钠
钠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阳离子,参与水分调节和神经冲动传导。血钠异常可能提示脱水、肾功能异常或内分泌疾病,如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等。
3.氯
氯离子常与钠协同维持体液电解质平衡,其浓度变化多伴随钠离子波动。低氯血症可见于严重呕吐或代谢性碱中毒,高氯血症则可能与肾功能不全相关。
4.钙
钙离子参与骨骼代谢、凝血功能和神经传导。血钙检测包括总钙和离子钙,异常可见于甲状旁腺疾病、维生素D代谢障碍或恶性肿瘤。检查前需避免高钙饮食干扰。
5.镁
镁元素参与300多种酶促反应,与心血管、神经系统功能密切相关。低镁血症可能导致肌肉震颤、心律失常,而肾功能不全患者可能出现高镁血症。
6.磷
磷与钙共同构成骨骼,参与能量代谢。血磷异常常见于肾功能衰竭、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维生素D代谢异常,骨质疏松患者需特别关注此项指标。
进行电解质检查前需空腹8小时,避免剧烈运动影响结果。若发现某项指标异常,应结合临床症状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及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干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