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脉瘘的形成主要与先天性因素、创伤、医源性操作、感染以及肿瘤等因素有关。当动脉和静脉之间的正常血管结构被破坏,血液直接从动脉流入静脉时,就可能形成异常通道。
1.先天性因素
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生成异常可能导致动静脉之间的连接未正常闭合,形成先天性动静脉瘘。这类瘘管常见于四肢或内脏,可能伴随皮肤温度升高、局部肿胀等症状,需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2.创伤
严重外伤如刺伤、骨折或枪伤可能直接损伤动静脉壁,导致两者异常连通。此外,外科手术中不慎损伤血管也可能形成瘘管。这种情况可能引起患处搏动性肿块、血管杂音,严重时会导致心力衰竭。
3.医源性因素
为满足血液透析治疗需求,医生会通过手术在患者前臂等部位人工建立动静脉瘘。这种有计划的瘘管可提供充足血流量,但存在后期狭窄或血栓形成的风险,需定期监测维护。
4.感染
局部化脓性感染可能侵蚀血管壁,破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组织屏障,引发继发性瘘管。这种情况需及时使用头孢克肟片、阿莫西林胶囊、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控制感染,同时处理血管病变。
5.肿瘤
恶性肿瘤侵犯血管时,可能破坏动静脉结构并形成异常通道。例如颈部肿瘤可能累及颈动脉和颈静脉。此时需根据病情使用顺铂注射液、紫杉醇注射液、注射用盐酸多柔比星等药物进行化疗或靶向治疗。
存在上述情况时,患者可能出现局部血管迂曲扩张、皮温升高、心慌气短等症状。建议尽早就医完善血管超声检查、CTA等检查,根据瘘管位置和病因选择介入栓塞、手术修复或原发病治疗。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或压迫患处,遵医嘱定期复查以防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