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因素导致的耳聋可能与噪声暴露、感染、耳毒性药物、外伤及年龄相关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以下是常见的后天性耳聋原因:
1、噪声性聋
长期暴露于高强度噪声环境或突发巨大声响可损伤内耳毛细胞,导致听力下降。此类耳聋常伴有耳鸣、耳闷等症状,早期脱离噪声环境并使用改善微循环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片)可能延缓进展。
2、感染
中耳炎、脑膜炎等感染性疾病可能引发传导性或感音神经性耳聋。如化脓性中耳炎会导致鼓膜穿孔,需使用头孢克肟片、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治疗,必要时行鼓室成形术。
3、耳毒性药物
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以及顺铂等化疗药物可能破坏耳蜗毛细胞。用药期间出现耳鸣、眩晕等前庭症状时,需立即停药并给予甲钴胺片等神经营养药物。
4、外伤
颅脑外伤引发颞骨骨折、鼓膜破裂等情况时,可能伴随听力损伤。需通过颞骨CT评估损伤程度,必要时进行鼓膜修补术或人工耳蜗植入。
5、年龄因素
老年性聋虽与自然衰老相关,但长期接触环境噪音、心血管疾病等后天因素会加速听力衰退,表现为高频听力下降和言语识别率降低,可通过佩戴助听器改善。
若出现进行性听力下降、耳鸣或耳闷胀感,建议尽早就诊耳鼻喉科进行纯音测听、声导抗检查。避免自行掏挖耳道或使用耳毒性药物,噪声从业者需定期进行职业性听力监测,早期干预有助于保护残余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