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一种心房电活动异常引发的心律失常,常见症状包括心悸、气短、乏力等。其发生通常与心脏结构异常、慢性疾病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1、发病机制
房颤主要因心房内电信号紊乱,导致心房肌纤维出现快速且不规则的颤动,无法有效收缩。这种异常电活动可能由心脏传导系统病变或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引起,使得心房率可达每分钟300-600次,但仅有部分冲动能通过房室结下传至心室。
2、常见病因
心脏结构异常如二尖瓣狭窄、冠心病、心肌病等是主要诱因。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引起的左房扩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导致代谢亢进,以及糖尿病、慢性肾病等全身性疾病也会增加发病风险。此外,长期饮酒、吸烟、肥胖等因素可通过炎症反应促进心房纤维化。
3、症状表现
多数患者会出现突发心悸伴心跳不齐感,尤其在情绪激动时明显。体力活动时易发生气短、呼吸不畅,部分患者伴有胸部压迫感。持续性房颤可能导致全身供血不足,引发头晕、疲劳甚至晕厥。约25%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仅在心电图时被发现。
出现疑似房颤症状时建议尽早就诊心血管内科,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或心脏超声明确诊断。确诊后需遵医嘱进行抗凝治疗预防卒中,并针对基础病因开展规范化治疗。日常需控制血压血糖,限制酒精摄入,保持规律作息以降低发作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