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心房电活动紊乱,可能与心脏结构异常、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因素有关。通过心电图诊断房颤需观察其特征性波形变化。
1、心脏结构异常
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结构性病变可导致心房扩大或纤维化,破坏正常电传导路径,引发心房不规则颤动。患者常伴有心悸、气短等症状,可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结构。
2、高血压
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会增加心脏负荷,导致左心房扩大和心肌重构,形成房颤发生的病理基础。动态血压监测和降压治疗有助于降低房颤风险。
3、代谢异常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代谢问题会影响心肌细胞电稳定性,诱发房颤。需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测、血生化检查明确病因。
4、心电图特征
房颤在心电图上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振幅形态不一的f波(频率350-600次/分),同时R-R间期绝对不规则。这些特征是确诊房颤的核心依据。
5、动态心电图监测
对于阵发性房颤患者,常规心电图可能无法捕捉发作时的心电变化,需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来提高检出率,明确心律失常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
出现心悸、脉搏不齐等症状建议及时进行心电图。确诊房颤后需在心血管专科医生指导下制定治疗方案,包括抗凝治疗、心率控制等措施,以降低中风等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