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易患分泌性中耳炎可能与咽鼓管发育不全、腺样体肥大以及感染等因素有关,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1、咽鼓管发育不全
儿童咽鼓管较成人短、平且宽,且肌肉收缩力较弱,导致其调节中耳压力的功能不成熟。当存在鼻炎、感冒等情况时,咽鼓管易发生功能障碍,无法及时排出中耳腔分泌物,从而形成积液。
2、腺样体肥大
腺样体位于鼻咽部,若因反复炎症刺激出现病理性肥大,可能堵塞咽鼓管咽口。此时中耳腔负压状态持续存在,黏膜血管通透性增加,浆液渗出蓄积形成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常伴随鼻塞、睡眠打鼾等症状。
3、感染因素
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中耳炎未治愈等情况,可能引发中耳黏膜持续性炎症反应。病原体刺激可使杯状细胞增多,黏液分泌亢进,同时炎性因子会导致咽鼓管黏膜肿胀,形成恶性循环。常见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若儿童出现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耳鼻喉科。医生可能通过耳镜检查、声导抗测试等明确诊断,治疗方面除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抗生素外,还可选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改善鼻腔通气。对于反复发作且伴有腺样体肥大者,必要时需考虑腺样体切除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