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通常会导致听力下降。该疾病因中耳腔积液影响声音传导,可能引起暂时性听力受损,但多数患者在规范治疗后听力可逐渐恢复。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中耳腔内存在积液,这些液体会阻碍鼓膜和听小骨的正常振动,导致声音传导效率降低。患者可能感觉耳闷、耳胀,如同隔着水听声音,尤其在吞咽时可能出现耳内异响。积液黏稠度越高,对听力的影响通常越明显。此外,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发病的核心机制,长期炎症可能造成中耳黏膜增厚,进一步加重声音传导障碍。
病程长短与听力恢复密切相关。急性期积液稀薄时,通过药物或咽鼓管吹张治疗,多数患者1-2周内听力改善。若病程超过3个月转为慢性,积液可能机化形成胶耳,此时需行鼓膜置管术恢复通气。极少数未及时治疗者可能出现听骨链粘连,导致持续性听力损失。
建议出现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超过1周时,及时到耳鼻喉科进行声导抗测试和耳内镜检查。确诊后遵医嘱使用鼻用激素喷雾改善咽鼓管功能,必要时配合黏液溶解剂治疗。治疗期间避免用力擤鼻,乘坐飞机或潜水需谨慎,以防气压变化加重中耳负压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