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通常是由便秘、腹泻、分娩、肛门括约肌痉挛或慢性炎症等原因引起的,可通过调整饮食、坐浴、药物治疗及手术等方式改善。建议及时就医明确具体病因,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治疗方案。
1、便秘
长期便秘会导致排便时过度用力,坚硬的粪便划伤肛管皮肤,形成裂口。患者常伴有排便疼痛和出血。日常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芹菜,并遵医嘱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聚乙二醇4000散等药物软化大便。
2、腹泻
频繁排便会使肛周皮肤长期受粪便刺激,导致黏膜损伤。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细菌性肠炎患者可遵医嘱服用诺氟沙星胶囊、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药物控制感染并调节肠道功能。
3、分娩
分娩过程中盆底肌过度牵拉可能造成肛管撕裂。产后可通过温水坐浴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若疼痛明显可短期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止痛,同时保持肛周清洁干燥。
4、肛门括约肌痉挛
括约肌持续性收缩会加重裂口缺血,形成恶性循环。临床常用硝酸甘油软膏局部涂抹缓解痉挛,严重者需注射A型肉毒毒素或进行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术。
5、慢性炎症
肛窦炎等炎症反复发作会导致肛管皮肤弹性下降。急性期可外用红霉素软膏抗感染,配合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同时治疗原发感染病灶。
日常需避免久坐久站,每次排便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排便后建议用湿厕纸清洁。若保守治疗2-3周无效,或出现哨兵痔、肛乳头肥大等并发症,应及时到肛肠外科就诊,必要时行肛裂切除术或皮瓣移植术。治疗期间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每日饮水量2000ml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