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诊断需依据血压测量结果及分级标准,通常包括诊室血压测量、动态血压监测、靶器官损害评估等步骤。根据血压数值可划分为正常血压、正常高值及1级、2级、3级高血压,同时需结合心血管风险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1、诊室血压测量
在安静环境下测量坐位上臂血压,要求测量前30分钟避免吸烟、饮咖啡和剧烈运动。首次就诊需测量双侧上肢血压,以较高值为准。通常需非同日三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可初步诊断。
2、分级标准判定
正常血压为小于120/80mmHg,正常高值120-139/80-89mmHg。高血压1级140-159/90-99mmHg,2级160-179/100-109mmHg,3级≥180/110mmHg。若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级别,以较高分级为准。
3、综合风险评估
需评估靶器官损害情况,如心电图显示左室肥厚、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异常等。结合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判断心血管风险分层(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这直接影响治疗策略制定。
日常应注意定期监测血压并记录数值变化,控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若确诊高血压,需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包括药物选择和生活干预措施,不可自行调整用药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