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父母患病的情况下子女的患病风险相对较高,但具体风险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其发生与遗传、环境及其他危险因素密切相关,需结合个体情况综合评估。
1、遗传因素
高血压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若父母存在高血压病史,子女的患病风险可能增加。目前研究认为,多个基因的微小效应共同作用可能通过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钠离子代谢等机制参与血压调节,导致遗传易感性增加。但遗传因素并非绝对,仅代表患病概率高于普通人群。
2、环境因素
长期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精神压力大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诱发或加重高血压。即使存在遗传风险,通过控制每日钠盐摄入量低于5克、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保持情绪稳定等措施,可显著降低发病概率。环境干预对高血压的预防效果已在多项大型流行病学研究中得到证实。
3、其他危险因素
随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超重或肥胖(BMI≥24)、长期吸烟酗酒等因素会与遗传背景产生协同作用。特别是腹型肥胖者,内脏脂肪堆积会通过炎症因子分泌影响代谢,使血压升高风险增加3-5倍。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时,这种风险还会进一步叠加。
建议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从青年期开始定期监测血压,每年至少测量2次。日常生活中需注意保持低脂低盐饮食,将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BMI小于24)。若连续三次非同日测量血压≥140/90mmHg,应及时到心血管内科就诊,通过动态血压监测等手段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