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药过敏反应后需立即停用膏药并清洁皮肤,一般可通过局部护理、药物治疗、日常防护等方法缓解症状。若症状严重或持续加重,应及时就医处理。
1、立即停用膏药
过敏反应通常由膏药中的胶黏剂或药物成分引发,第一时间停止使用可避免过敏原持续刺激。同时需检查周围皮肤是否残留膏药,防止二次接触。
2、局部清洁皮肤
用温水轻柔冲洗过敏部位,避免用力揉搓。若皮肤黏附胶质,可用棉签蘸取植物油软化后清理。清洁后保持皮肤干燥,减少衣物摩擦刺激。
3、外用药物治疗
轻度红肿瘙痒可局部涂抹炉甘石洗剂缓解症状,若出现丘疹或渗出,需遵医嘱使用地奈德乳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等弱效糖皮质激素药膏。
4、口服抗组胺药物
瘙痒明显者可口服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等第二代抗组胺药,这类药物能阻断组胺受体,减轻过敏反应且嗜睡副作用较小,通常连续服用3-5天。
5、预防继发感染
出现水疱破溃时,可先用碘伏消毒后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避免自行挑破水疱,若局部渗液增多或出现脓性分泌物,需及时到皮肤科就诊。
发生膏药过敏后应记录过敏成分,后续选择透气型医用胶布或防过敏敷贴。治疗期间避免辛辣饮食,穿着宽松棉质衣物。若出现呼吸困难、面部肿胀等全身过敏症状,需立即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