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是一种因维生素D缺乏或代谢异常引起的骨骼发育障碍性疾病,常见于婴幼儿和儿童群体。该病可能是维生素D摄入不足、日照不足、钙摄入不足以及遗传或疾病因素导致的。
1、维生素D摄入不足
维生素D能够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利用,维持骨骼正常矿化。如果母乳或配方奶中维生素D含量不足,或辅食添加不合理,可能导致婴幼儿无法获取足够的维生素D。长期缺乏会引发骨骼软化变形,表现为方颅、鸡胸、O型腿等典型症状。
2、日照不足
皮肤通过紫外线照射可合成内源性维生素D。若婴幼儿长期处于室内、过度防晒或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皮肤合成的维生素D显著减少。这种情况在冬季或雾霾地区更为常见,可能加剧佝偻病的发生风险。
3、钙摄入不足
母乳中的钙含量约为34mg/100ml,若未及时添加含钙辅食,或儿童存在挑食偏食,可能导致钙摄入不足。钙缺乏会直接影响骨骼矿化过程,即使维生素D充足,仍可能发生骨骼变形。
4、疾病或遗传因素
慢性腹泻、肝胆疾病会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和活化;某些遗传性疾病如低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会因基因突变导致肾小管磷重吸收障碍。这类继发性佝偻病约占病例的10%-15%。
若发现儿童存在骨骼畸形、夜间哭闹、多汗等症状,建议及时到儿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血液检测维生素D水平、X线检查骨骼改变等方式确诊,并根据具体病因制定补充维生素D、钙剂或针对性治疗的方案。日常应注意保证每天1-2小时户外活动时间,合理添加富含维生素D和钙的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