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传导助听器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振动传递声音信号,绕过外耳和中耳直接作用于内耳。其具体机制可分为声音接收、振动转换、骨传导路径、内耳感知及信号传递五个关键环节。
1、声音接收
助听器的麦克风首先会采集外界声波,并将声波转换为电信号。这一过程类似于传统助听器的初始阶段,但后续处理方式存在显著差异。
2、振动转换
处理后的电信号会被传递至振动器(通常位于耳后或颞骨位置),振动器将电信号转化为机械振动能量。这种振动强度会根据声音频率和音量进行实时调整。
3、骨传导路径
产生的振动通过颅骨(颞骨)直接传导至内耳,完全绕过了可能存在功能障碍的外耳道和鼓膜-听小骨传导系统。这种传导方式不受外耳畸形或中耳病变影响。
4、内耳感知
振动能量到达耳蜗后,会刺激基底膜上的毛细胞产生生物电活动。此过程与传统气导听力中声波通过空气振动引发耳蜗反应的本质相同。
5、信号传递
耳蜗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听神经传递至听觉中枢,最终被大脑识别为可理解的声音信息。研究数据显示,骨传导效率在500-4000Hz频率范围内可达到气导听力的60-70%。
需要提醒的是,骨传导助听器主要适用于传导性听力损失或单侧耳聋患者,对于感音神经性耳聋效果有限。建议存在听力障碍者先进行纯音测听、声导抗等专业检查,由耳鼻喉科医生评估后选择适配的助听装置。使用过程中需注意定期清洁设备接触部位,避免皮肤长期受压导致局部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