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裂的明显症状主要包括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压痛以及瘀斑等,具体表现因人而异。若出现疑似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检查。
1、局部疼痛
骨裂后由于骨折端刺激骨膜神经,患者常出现持续性钝痛或刺痛,尤其在活动患肢时疼痛加剧。部分患者在静息状态下也可能存在隐痛,按压损伤部位会诱发明显痛感。
2、肿胀
骨折断端出血及周围组织炎性渗出会导致局部肿胀,通常在受伤后2-6小时逐渐显现。严重者可出现皮肤发亮、皮温升高等表现,若发生在关节附近可能伴有关节腔积液。
3、活动受限
由于骨骼连续性中断和疼痛反射,患者主动活动能力下降。如发生在下肢可能出现跛行,上肢骨裂则可能影响抓握、抬举等功能,部分患者因肌肉保护性痉挛出现关节僵硬。
4、压痛
沿骨骼纵轴叩击或按压骨折线对应体表位置时,会出现明显局限性压痛。这种体征是临床判断骨裂的重要依据,需结合影像学检查确诊。
5、瘀斑
损伤3-5天后,皮下出血逐渐扩散形成瘀斑,多呈现青紫色。瘀斑范围与骨折严重程度相关,严重骨裂可能伴随大面积皮下淤血,甚至出现张力性水疱。
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进行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确诊后需严格遵医嘱进行固定制动,避免患处过早负重或剧烈活动,以免影响骨折愈合进程。老年患者或伴有骨质疏松者,还需定期复查评估骨痂生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