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可能引发慢性骨髓炎、病理性骨折、脓毒性关节炎、软组织脓肿以及败血症等并发症,需及时干预以避免病情加重。
1、慢性骨髓炎
急性骨髓炎未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慢性骨髓炎,表现为反复流脓、窦道形成及死骨残留。由于感染持续存在,骨质修复与破坏同时发生,导致病程迁延数月甚至数年,需要长期抗生素治疗或手术清创。
2、病理性骨折
炎症侵蚀导致骨质破坏,骨皮质变薄或出现空洞样改变,骨骼承重能力下降。轻微外力即可引发骨折,常见于下肢承重骨,如股骨或胫骨。骨折后可能加重感染扩散,需手术固定并控制感染。
3、脓毒性关节炎
骨髓炎病灶邻近关节时,细菌可侵入关节腔,引发关节红肿热痛及活动受限。关节液检查可见脓细胞,若未及时引流可能导致关节软骨破坏,遗留永久性功能障碍。
4、软组织脓肿
骨髓炎炎症穿透骨膜后,脓液积聚在肌肉或皮下形成脓肿,局部触诊有波动感。脓肿可能破溃形成窦道,导致皮肤坏死或继发混合感染,需切开引流并加强抗感染治疗。
5、败血症
细菌入血后引发全身性感染,表现为高热、寒战、血压下降及器官功能衰竭。血培养可明确致病菌,需静脉应用广谱抗生素,并监测生命体征及脏器功能支持治疗。
骨髓炎患者若出现高热不退、肢体肿胀加剧或活动障碍等症状,应尽早就医。治疗需遵医嘱规范使用抗生素,必要时通过手术清除坏死组织,避免并发症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