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骨质疏松症为何易骨折

龚飞鹏 骨科 副主任医师

江西省人民医院 三甲

骨质疏松症容易发生骨折主要与骨密度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跌倒风险增高以及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共同导致骨骼强度降低,轻微外力即可引发骨折。

1、骨密度下降

骨质疏松症患者骨量显著减少,骨矿物质密度降低,导致骨骼整体强度下降。当受到外力冲击或压力时,骨骼承受能力不足,尤其是脊椎、髋部等承重部位更易发生压缩性骨折或粉碎性骨折。

2、骨微结构破坏

骨骼内部的骨小梁变细、断裂甚至消失,骨皮质变薄且孔隙增多。这种结构改变使骨骼失去正常支撑力,如同“蜂窝状”改变,轻微碰撞或日常活动(如弯腰、咳嗽)产生的应力即可造成骨断裂。

3、骨脆性增加

骨代谢失衡导致骨形成减少而骨吸收增加,骨骼韧性下降。脆性骨折是典型表现,常见于手腕、股骨颈等部位,甚至在无明确外伤情况下也可能发生自发性骨折。

4、跌倒风险增高

骨质疏松症多发于老年人,其肌肉力量减弱、平衡能力下降,易发生跌倒。跌倒时骨骼承受的瞬间冲击力远超骨骼强度阈值,尤其在髋部着地时极易导致股骨颈或转子间骨折。

5、激素水平变化

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骤降,加速骨吸收;老年人甲状旁腺激素升高也会促进骨钙流失。激素失衡加剧骨代谢异常,进一步削弱骨骼抗骨折能力。

存在骨质疏松症的患者需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维生素D并配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日常生活中应加强防跌倒措施,通过适度负重运动增强骨骼强度,避免吸烟、饮酒等加速骨质流失的行为。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