胍类化合物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调节血糖,常见副作用包括胃肠道不适、低血糖反应以及肝肾功能异常等。合理用药并遵医嘱监测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1、胃肠道不适
胍类化合物可能刺激胃黏膜,约20%-30%使用者会出现恶心、呕吐或腹泻,尤其在用药初期较为明显。这与药物延缓胃排空、改变肠道菌群有关,通常持续1-2周可逐渐耐受。
2、低血糖反应
此类药物通过抑制肝糖异生和促进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发挥作用,单用时低血糖发生率约1%-2%,但与其他降糖药联用时可升至5%-8%。老年患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更易出现心悸、出汗等低血糖症状。
3、肝肾功能异常
长期使用可能影响肾脏代谢功能,约0.5%-1%患者会出现血清肌酐升高。药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者易导致药物蓄积,建议肾小球滤过率低于45ml/min时调整剂量。
使用胍类化合物期间应定期监测血糖及肝肾功能指标,出现严重呕吐、意识模糊等异常反应需立即停药就医。建议从小剂量开始逐步调整,进餐时服药可减轻消化道刺激。糖尿病患者需遵医嘱进行个体化用药方案调整,不可擅自增减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