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关节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通常可通过病因、症状、发病人群、关节受累情况及诊断方法等进行区分。两者在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上有明显差异,需结合医学检查综合判断。
1、病因差异
骨性关节炎主要与关节软骨退行性变、机械磨损等因素相关,属于退行性病变。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因免疫系统异常攻击关节滑膜引发炎症反应。
2、症状特点
骨性关节炎疼痛常出现在关节活动后,休息后缓解,晨僵时间通常小于30分钟,关节肿胀以骨性膨大为主。类风湿性关节炎表现为持续性疼痛伴明显晨僵,持续时间常超过1小时,肿胀多为滑膜增生导致的软组织肿胀,可能出现全身低热、乏力等症状。
3、发病人群
骨性关节炎多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女性发病率略高,肥胖、关节劳损者更易患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30-50岁为高发期,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2-3倍,存在家族聚集倾向。
4、关节受累特征
骨性关节炎多累及膝、髋、脊柱等负重关节,通常呈不对称分布,远端指间关节可见赫伯登结节。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侵犯腕关节、掌指关节等小关节,呈对称性分布,典型表现为天鹅颈样畸形等关节变形。
5、诊断方法
骨性关节炎X线可见关节间隙狭窄、骨赘形成,类风湿因子多为阴性。类风湿性关节炎需检测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等免疫指标,X线显示关节侵蚀性破坏,超声或MRI可发现滑膜炎性改变。
若出现关节肿痛、僵硬等症状,建议及时到风湿免疫科或骨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问诊、血液学检查(如C反应蛋白、抗CCP抗体)及影像学检查(X线、MRI)进行鉴别诊断,早期明确诊断对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