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K通常是指肌酸激酶,是体检报告中反映肌肉、心脏等组织损伤的重要指标。CK值异常升高可能与多种生理或病理因素有关,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CK是一种存在于骨骼肌、心肌、脑组织中的酶,主要参与细胞内能量代谢。当肌肉或心肌细胞受损时,CK会释放入血导致检测值升高。体检报告中的CK参考值因检测方法不同存在差异,成年男性正常范围通常在38-174U/L,女性在26-140U/L。值得注意的是,剧烈运动、肌肉注射、过度按摩等生理性因素可能导致CK暂时性升高2-5倍。
CK检测包含三种同工酶:CK-MM主要反映骨骼肌损伤,CK-MB与心肌损伤相关,CK-BB则多见于脑组织损伤。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4-6小时CK-MB即开始升高,肌营养不良患者可能出现CK-MM显著增高超过正常值20倍。临床上常将CK与肌钙蛋白、肌红蛋白等指标联合检测,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若体检发现CK值轻度升高且无不适症状,建议避免剧烈运动后复查。持续性升高或伴有胸痛、肌无力等症状时,应及时进行心电图、肌电图等检查。需注意某些降脂药物可能引起药物性肌损伤导致CK增高,长期服药者应定期监测。所有异常结果都需由专业医生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