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其发病原因可能与免疫异常、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肠道菌群紊乱等有关。
1、免疫异常
炎症性肠病的发生与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当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异常激活时,免疫细胞会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和白介素,导致肠道组织持续性炎症损伤,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2、遗传因素
部分患者存在家族聚集性发病现象,目前已发现NOD2、IL23R等多个基因位点与该病相关。有研究显示,直系亲属患病者发病风险较普通人增加5-10倍,提示遗传易感性在疾病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3、环境因素
高糖高脂饮食、吸烟、抗生素滥用等外部因素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例如长期摄入加工食品会改变肠道通透性,吸烟者患克罗恩病的风险较非吸烟者升高2倍以上,这些环境刺激可能通过表观遗传机制影响疾病进程。
4、肠道菌群紊乱
患者常存在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下降、致病菌过度增殖的情况。菌群失调可破坏肠黏膜屏障完整性,促使免疫细胞异常应答,形成慢性炎症环境,这种情况在克罗恩病患者中尤为显著。
炎症性肠病需通过肠镜检查结合病理活检确诊,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营养状况。若出现持续便血、体重下降等情况,应及时到消化内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控制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