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型腿的形成可能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联,但并非唯一原因。多数情况下,O型腿与婴幼儿时期生理性发育、后天因素或疾病有关,需结合具体情况分析。
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骨骼结构或代谢异常间接导致O型腿。例如,部分家族性佝偻病或成骨不全症患者,由于基因缺陷导致钙磷代谢异常或骨胶原合成障碍,可能增加下肢弯曲风险。这类遗传性疾病引起的O型腿通常伴随其他骨骼畸形,需通过基因检测和骨代谢指标分析确诊。此外,先天性胫骨内翻(Blount病)也具有一定遗传倾向,表现为胫骨近端生长板异常。
但临床更常见的是生理性O型腿,约占婴幼儿下肢发育的90%。2岁前因宫内姿势影响出现的轻度膝内翻多为正常现象,随着站立行走可自行改善。病理性因素中,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仍是主要诱因,与日照不足、饮食缺钙等环境因素相关。创伤性关节损伤、肥胖超重造成的机械负荷过重,以及神经系统疾病导致肌力失衡,都可能引发继发性下肢力线异常。
若发现儿童3岁后O型腿持续加重,或伴有疼痛、步态异常,建议尽早就诊骨科。医生可通过体格检查、X线测量胫股角及实验室检查明确病因。生理性弯曲通常观察随访,病理性者需针对性治疗,如支具矫正、手术截骨或代谢性疾病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