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血型系统与其他血型系统的区别主要在于抗原类型、临床意义及遗传机制等方面。RH血型系统的核心抗原为D抗原,其分布特征和免疫反应风险显著不同于ABO等其他血型系统。
RH血型系统的抗原类型以D抗原为核心,阳性或阴性的判定取决于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D抗原。相比之下,ABO血型系统由A、B两种抗原决定,通过天然抗体形成四种基础血型。从人群分布看,RH阴性血型在亚洲人群中的比例不足1%,而白种人可达15%,这种地域差异在ABO系统中并不显著。
临床方面,RH血型不合引发的溶血反应更具危险性。当RH阴性个体接触阳性血液时,可能产生免疫性抗D抗体,导致输血反应或新生儿溶血病。ABO血型不合虽然也会引发急性溶血,但天然存在的抗体使得初次接触即可发生反应,而RH系统需要二次暴露才会出现严重反应。遗传机制上,RH血型由1号染色体上的两个紧密连锁基因(RHD和RHCE)控制,呈现显性遗传特征,与ABO系统单基因座遗传模式不同。
建议RH阴性血型者在输血前需进行严格交叉配血,孕妇需在孕早期检测抗体效价。医疗机构对稀有血型应建立应急储备机制,同时鼓励阴性血型者参与互助献血计划,以保障临床用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