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脊髓性肌萎缩症属于哪种遗传性疾病

饶凯华 神经内科 副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脊髓性肌萎缩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通常由SMN1基因突变导致。该疾病根据发病年龄和严重程度可分为Ⅰ型、Ⅱ型、Ⅲ型及Ⅳ型等。

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脊髓性肌萎缩症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父母双方需同时携带SMN1基因缺陷,子女有25%的概率患病。若仅从父母一方遗传到缺陷基因,则成为无症状携带者。

2、SMN1基因突变

约95%的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存在SMN1基因第7外显子纯合缺失突变。该基因负责编码运动神经元存活蛋白,突变会导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变性,引发肌肉无力和萎缩。

3、临床分型

Ⅰ型在出生6个月内发病,表现为严重肌张力低下;Ⅱ型多在6-18个月起病,可独坐但无法行走;Ⅲ型在18个月后发病,具有独立行走能力;Ⅳ型为成人型,症状较轻且进展缓慢。

该疾病可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诊断,建议有家族史者进行孕前携带者筛查,高危孕妇需接受羊水穿刺等产前诊断。确诊患者需在神经科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必要时使用基因修饰药物治疗。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