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受体阻滞剂引发心动过缓主要与其阻断心脏β1受体、药物过量使用以及个体敏感性差异有关。该药物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心脏自主节律,可能导致心率异常减慢。
1、阻断β1受体
β受体阻滞剂的核心作用机制是选择性阻断心脏β1受体,抑制交感神经对心脏的兴奋作用。这会直接导致窦房结自律性降低,房室传导速度减慢,表现为心率下降。正常治疗剂量下可使心率降低10-20次/分钟,属于预期药理作用。
2、药物过量使用
当药物剂量超过个体耐受阈值时,会过度抑制心脏起搏点的电活动。特别是脂溶性较高的普萘洛尔等药物易在体内蓄积,可能使心率降至50次/分钟以下,出现明显心悸、乏力等灌注不足症状,此时属于药物不良反应范畴。
3、个体敏感性差异
约5%-10%人群存在β受体基因多态性,对药物敏感性显著增高。老年患者因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更易出现严重心动过缓。部分哮喘患者使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时,可能因β2受体同时被阻断引发反射性心率减慢。
出现心率明显下降时,应及时监测心电图变化。轻度心动过缓(50-60次/分钟)若无症状可继续观察,若伴有头晕、黑朦等症状或心率持续低于50次/分钟,需在心血管医师指导下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类型。禁止自行突然停药,以免引发反跳性心率增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