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患者并不一定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具体是否手术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对视功能的影响以及是否存在并发症等综合评估。多数情况下,早期或轻度白内障可能暂无需手术,但若视力下降明显影响生活则需考虑干预。
白内障的发展阶段是决定是否手术的关键因素之一。早期白内障患者晶状体混浊较轻,可能仅表现为轻度视力模糊或畏光,此时可通过调整用眼习惯、佩戴防紫外线眼镜等方式延缓进展。若视力维持在0.5以上且未明显干扰日常生活,通常建议定期复查而不急于手术。
当白内障进展至成熟期或过熟期时,晶状体核硬度增加且皮质液化,可能导致视力降至0.3以下,出现阅读困难、夜间视物模糊等症状。此时进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能有效恢复透明屈光介质,术后视力改善率可达95%以上。此外,若并发青光眼、晶状体溶解性葡萄膜炎等眼部疾病,或存在眼底病变需进行激光治疗时,手术则成为必要选择。
建议白内障患者每3-6个月进行视力、眼压和眼底检查,使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者需提前告知医生。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强光刺激,控制血糖血压水平。是否手术需经专业眼科医生通过裂隙灯检查、视觉质量分析等评估后决定,切忌自行判断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