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的发生与年龄增长有密切关系。老年性白内障是常见的类型,其发病风险会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这与晶状体蛋白氧化损伤、代谢功能衰退等生理变化相关。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可达70%,80岁以上几乎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
晶状体中的α-晶体蛋白具有维持透明度的作用,随着年龄增长,这类保护性蛋白逐渐减少,导致紫外线等外界因素更易引发蛋白质变性聚集。同时,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上皮细胞代谢能力下降,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自由基清除能力减弱,这些因素共同促使晶状体纤维发生交联、断裂,最终形成混浊区域。
除了年龄因素,糖尿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眼部外伤等也会加速白内障发展。但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65岁以上白内障患者中,约85%属于单纯老年性白内障。对于已出现视物模糊、眩光感、对比敏感度下降等症状的患者,建议及时进行裂隙灯检查。通过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多数患者可获得良好视力恢复,且现代手术技术已将适宜手术时机提前至视力0.5左右,无需等待完全失明。日常注意佩戴防紫外线眼镜,控制血糖水平,可延缓疾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