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期间宝宝拉肚子,通常可以通过调整母亲饮食、注意喂养方式、观察宝宝症状、及时就医以及补充水分电解质等方法处理。需注意避免自行用药,必要时应在医生指导下干预。
1、调整母亲饮食
哺乳期母亲若进食过多高糖、高脂肪或生冷食物,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宝宝消化功能。建议母亲暂时减少摄入乳制品、豆类等易引起胀气的食物,并保持饮食清淡,可适当增加小米粥、蒸苹果等易消化食物。
2、注意喂养方式
每次哺乳应确保宝宝正确含接乳头,避免吸入过多空气。哺乳间隔建议保持在2-3小时,单侧乳房需吸空后再换边,避免频繁更换导致宝宝摄入过多前奶。哺乳前后需用温水清洁乳头,但避免过度使用消毒剂。
3、观察宝宝症状
若腹泻每日超过5次且呈水样便,或伴有呕吐、发热、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需警惕肠道感染。血便或黏液便可能提示细菌性肠炎,而持续腹泻伴体重增长缓慢需考虑乳糖不耐受可能,可通过粪便还原糖检测确诊。
4、及时就医治疗
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颗粒等抗生素。确诊乳糖不耐受时可遵医嘱添加乳糖酶或改用低乳糖配方奶过渡。轮状病毒感染以补液为主,可口服补液盐Ⅲ预防脱水。
5、补充水分电解质
每次排便后需按需哺乳,6个月以上婴儿可少量多次喂服口服补液盐。若出现眼窝凹陷、皮肤弹性下降等中度脱水体征,需立即就诊进行静脉补液治疗。
哺乳期间母亲需注意手部卫生,处理粪便后及时洗手。宝宝臀部护理需使用温清水清洗并涂抹护臀膏,预防尿布疹。若腹泻持续超过1周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建议到儿科进行粪便常规、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