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可能是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或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引起的。若患者存在上述因素,可能增加发生败血症的风险,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是败血症最常见的病因之一。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等致病菌可能通过呼吸道、泌尿道或皮肤伤口等途径侵入血液,引发全身炎症反应。患者可能出现高热、寒战、呼吸急促等症状。一般可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等抗生素治疗。
2、病毒感染
流感病毒、登革热病毒、汉坦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后,可能破坏机体免疫系统,导致病毒进入血液循环引发败血症。此类患者除发热外,常伴随淋巴结肿大、出血倾向等表现。临床常用磷酸奥司他韦胶囊、阿昔洛韦片、更昔洛韦注射液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3、真菌感染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可能因念珠菌、曲霉菌等真菌感染引发败血症。这类感染多发生在重症监护患者中,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通常需使用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注射用醋酸卡泊芬净等抗真菌药物。
4、免疫力低下
糖尿病、艾滋病、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因免疫功能受损,更易发生病原体感染并进展为败血症。此类患者可能出现反复感染、伤口愈合缓慢等症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免疫调节治疗,同时加强抗感染治疗。
出现疑似败血症症状时,需立即前往医院进行血培养、炎症指标检测等检查。治疗过程中需严格遵循医嘱使用抗菌药物,避免自行调整用药方案,以免导致病原体耐药性增加或病情加重。日常应注意保持皮肤黏膜完整性,避免感染源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