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常见的环境诱因包括过敏原、空气污染物以及气候变化等。这些因素可能通过不同途径刺激鼻腔黏膜,引发炎症反应。
1、过敏原
尘螨、花粉、动物皮屑等过敏原进入鼻腔后,可能激活免疫系统产生IgE抗体,促使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症介质。这种免疫反应会导致鼻腔黏膜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增加,出现鼻痒、打喷嚏、流清水样涕等典型症状。持续暴露可能发展为常年性过敏性鼻炎。
2、空气污染物
PM2.5、二氧化硫、汽车尾气等污染物会破坏鼻腔黏膜屏障功能,使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下降。受损的黏膜更易受病原体侵袭,同时污染物中的化学物质可直接刺激神经末梢,引发非过敏性鼻炎。研究显示PM2.5浓度每升高10μg/m³,鼻炎发作风险增加12%。
3、气候变化
寒冷空气可导致鼻黏膜血管收缩-舒张异常,湿度降低会使黏液纤毛清除功能下降40%以上。急剧的气压变化可能影响鼻窦通气,造成黏膜水肿。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温差超过8℃/天的季节,鼻炎就诊率升高25%。
建议在雾霾天气使用空气净化器,定期清洗空调滤网,关注花粉浓度预报。出现持续鼻塞、嗅觉减退等症状时,应及时进行鼻内镜和过敏原检测,避免发展为鼻息肉或哮喘。冬季外出时可佩戴保暖口罩,维持鼻腔温湿度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