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是发生在大肠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通常与遗传、年龄、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可能出现便血、腹痛等表现。其形成可能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或基因突变有关。
1、症状表现
大肠息肉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随着体积增大或数量增多,可能引起便血、黏液便、腹痛、腹泻或便秘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贫血、乏力等全身症状。便血多为鲜红色或暗红色,血液常附着于粪便表面。
2、病因及危险因素
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吸烟饮酒、慢性肠道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等因素可能增加患病风险。遗传因素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可导致多发性息肉。年龄增长也是重要危险因素,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上升。
3、检查与诊断
肠镜检查是诊断金标准,可直接观察息肉形态并进行活检。影像学检查如CT结肠成像可作为辅助手段。粪便隐血试验有助于筛查,但阳性结果需结合其他检查确认。
4、治疗方法
较小息肉可在肠镜下直接切除,包括钳除、电切等方式。较大息肉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需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多发息肉或癌变倾向者可能需外科手术切除肠段。术后需定期复查肠镜监测复发情况。
日常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限制红肉及加工食品。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肠癌筛查,有家族史者应提前至30-35岁开始检查。若出现持续便血或排便习惯改变,应及时至消化内科就诊。